2022年中国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背景
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二、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1.央行逆回购
如图1所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共9772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共74410亿元,利率经历两次下降,1月17日起由2.20%下降至2.10%,8月15日起由2.10%下降至2.00%;14天期逆回购共23310亿元,1月利率为2.25%,9月和12月下降为2.15%。
图1 中国央行2022年逆回购操作数量
数据来源:Wind
2.央行票据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了十二期人民币央行票据,共1200亿元。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实现人民币央行票据在香港的常态化发行。这不仅丰富了香港市场人民币投资产品系列和流动性管理工具,而且带动了境内金融机构、企业等其他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有利于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表1 2022年中国央行票据(香港)发行情况
3.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固定每月开展50亿元的为期3个月的央行票据互换,费率均为0.10%,票面利率均为2.35%。这一操作对于持续提升银行永续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提高信贷投放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4.中期借贷便利与常备借贷便利
(1)中期借贷便利(MLF)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定期每月开展MLF操作,期限均为一年,2022年1-7月MLF利率保持在2.85%不变,8-12月利率下降10个基点至2.75%。2022年9-12月,人民银行分别开展MLF操作4000亿元、5000亿元、8500亿元、6500亿元,12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5500亿元,与年初持平。
(2)常备借贷便利(SLF)
为满足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定期每月开展SLF操作,2022年累计开展SLF操作252.62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开展操作147.27亿元,12月末SLF余额为123亿元。2022年8月起,7天、14天和1个月SLF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表2 2022年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情况
时间 |
操作量 |
隔夜 |
7天 |
1个月 |
期末余额 |
2022年1月 |
23.5亿元 |
0.5亿元 2.95% |
23.0亿元 3.10% |
- 3.45% |
23.0亿元 |
2022年2月 |
27.12亿元 |
2.62亿元 2.95% |
- 3.10% |
24.5亿元 3.45% |
27.0亿元 |
2022年3月 |
13.64亿元 |
13.64 2.95% |
- 3.1% |
- 3.45% |
12.6亿元 |
2022年4月 |
3.06亿元 |
0.51亿元 2.95% |
2.55亿元 3.10% |
- 3.45% |
2.5亿元 |
2022年5月 |
2.38亿元 |
2.33亿元 2.95% |
0.05亿元 3.10% |
- 3.45% |
1.8亿元 |
2022年6月 |
14.14亿元 |
12.14亿元 2.95% |
2.00亿元 3.10% |
- 3.45% |
13.41亿元 |
2022年7月 |
4.98亿元 |
4.95亿元 2.95% |
0.03亿元 3.10% |
- 3.45% |
0亿元 |
2022年8月 |
6.84亿元 |
6.84亿元 2.85% |
- 3.00% |
- 3.35% |
4.81亿元 |
2022年9月 |
9.69亿元 |
5.49亿元 2.85% |
4.20亿元 3.00% |
- 3.35% |
8.20亿元 |
2022年10月 |
16.47亿元 |
6.47亿元 2.85% |
10.00亿元 3.00% |
- 3.35% |
5.00亿元 |
2022年11月 |
6.40亿元 |
5.40亿元 2.85% |
1.00亿元 3.00% |
- 3.35% |
4.05亿元 |
2022年12月 |
124.40亿元 |
5.00亿元 2.85% |
113.30亿元 3.00% |
6.00亿元 3.35% |
123亿元 |
5.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7月中国1年期LPR均为3.7%,8-12月下降为3.65%;2022年1-4月中国5年期以上LPR为4.6%,5-7月下降至4.45%,8-12月下降至4.3%。2022年全年,1年期LPR下调了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了共30个基点。
解读:
LPR下调可以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刺激信贷,加快经济恢复速度。此外,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LPR的下降也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提升居民消费预期,稳定房地产市场。
6.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4月25日和12月5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经两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
表3 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降准的具体情况
发布时间 |
降准内容 |
释放基础货币 |
目的 |
2022.4.15 |
全面降准: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
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
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2022.11.25 |
全面降准: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
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
7.金融机构外汇准备金率
(1)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为加强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管理,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自2022年5月15日起,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9%下调至8%,释放外汇流动性约100亿美元;自2022年9月15日起,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至6%,释放外汇流动性约 170亿美元。
(2)上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
图2 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
数据来源:Wind
解读:
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走低。从图2可以看到,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在2022年3月急剧上升,到5月中旬人民币贬值至6.8左右,后维持在6.65-6.8区间内双向波动,8月中旬以后,人民币汇率再次波动并突破关键点位“7”,引发市场关注。因此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这两项操作有助于增加外币供给,稳定汇率,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有助于抑制外汇投机,降低企业做空远期人民币的动力,维护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双向波动;更是向市场传递出稳汇率的信号,稳定外汇市场预期,缓解资本外流风险。
8.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2022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人民银行、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解读:
人民银行自2016年5月起对全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基于资本或净资产设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计算公式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其中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初始设定为1。人民银行此次将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至1.25,是2021年1月以来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再一次调整跨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也是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上调。自2022年3月美联储激进加息以来,中美短期利差加大,融资成本出现倒挂,外部融资需求有所下降,人民币汇率也连续贬值。此次上调意味着在“全口径外债”的融资模式下,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外债额度提高了25%,因此有助于增加跨境融资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债去杠杆压力,平衡跨境金融收支;缓解人民币连续贬值的预期,稳住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
(以上部分观点来源于中金外汇研究。)
9.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
2022年11月23日,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通知,提出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要求。
三、政策效果
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3.9%。2022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同比涨幅回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7.1%,比10月下降0.8个百分点,比6月下降了2.2%,青年就业形势有所缓解;货物进出口总额383369亿元,同比增长8.6%,贸易结构也在继续优化。
金融方面,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一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9 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5%,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机构贷款较快增长,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增强,1-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11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 11%、12.4%和 10%;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6%和30.8%;贷款利率稳中有降,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三是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今年受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贬值,人民银行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向市场释放稳定汇率的信号,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22年美国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背景
2020年3月,由于疫情席卷全球造成经济停摆,美联储从紧急降息到量化宽松,政策手段频出且强度大,终于让美国经济和就业市场转危为安。不过由于供应链瓶颈和旺盛需求持续推高物价,通胀水平水涨船高。2021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误判通胀局势、坚称“通胀暂时论”,使得美联储丧失了遏制通胀的最佳时机。
2022年美国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为遏制通胀,美联储2022年3月开启时隔3年多来的首次加息,这也是美联储有史以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截至12月,美联储已累计加息425个基点,其中不乏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的激进步伐,但通胀的居高难下远超预期。
二、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2月美国CPI同比涨幅已高7.9%。为了“亡羊补牢”,3月16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0.25%至0.5%之间。这是美联储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超级加息周期”已经启动。美联储表示,希望通过适当收紧货币政策立场,将通胀拉回至2%的目标。
然而,美国通胀犹如“猛虎出笼”,通胀上行压力仍未放缓,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美国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增长6.1%,虽不及6.4%的前值,但表现强于5.9%的预期值。5月4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调50bp到0.75%至1.0%之间,同时宣布从6月开始启动缩表计划,初始缩债规模为每月300亿国债、175亿MBS,3个月后达到每月600亿国债、350亿MBS的上限。
尽管3月和5月分别加息25个基点和50个基点,仍然不能足以压制住高通胀,美国CPI数据仍在持续攀升中,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5月核心CPI同比增长6%,高于市场预期的上涨5.9%,也使得75BP的加息幅度迅速从“不可能”化为现实。因此,在6月15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中,美联储不得不加大加息幅度,加息75基点,将基准利率的目标区间从0.75%至1.00%升至1.50%至1.75%;同时维持5月公布的6-7月减持300亿美元/月美债和175亿美元/月MBS的缩表节奏不变。
面对40年来最严峻的通胀压力,7月27日美联储12名成员首次全票通过年内第二次加息75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2.25%-2.5%,这是美联储2022年第四次加息。
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与PCE物价指数仍与前值基本持平,核心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住房成本和薪资成本仍在上涨,美国通胀韧性仍存。9月21日,美联储按下连续第三次大幅加息75个基点的按钮,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75个基点至3.00%-3.25%目标区间。这是美联储在本轮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内,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
11月2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公布利率决议及政策声明,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3.75%至4%之间,这是美联储连续第4次加息75个基点。在此次货币政策声明中,美联储暗示最快将在12月放缓加息,流露出一丝“鸽派”气息。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谈论暂停加息“为时尚早”,并强调“终端利率水平可能高于9月的预期”。
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至4.25%-4.50%目标区间,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正式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第7次加息。缩表方面,美联储则将继续维持原有计划,每月被动缩减600亿美元国债与350亿美元机构债券和MBS。当天,美联储发布了经济预测概要,将2023年的GDP增速预期中值下调了0.7个百分点至0.5%。
解读:
为了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胀,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了“超级加息周期”,2022年美联储已经加息7次,这是美联储有史以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分别是3月16日,加息25基点;5月4日,加息50基点;6月15日、7月27日、9月21日、11月2日,美联储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12月14日,加息50个基点,美联储2022年累计加息425个基点。
12月的加息是2022年6月以来首度单次加息50个基点,在连续四次大幅加息75个基点后,美联储终于放慢了紧缩步伐。不过,速度放缓的同时,美联储继续发出鹰派信号。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2月底的例行发布会上延续了近期以来一贯的鹰派立场,再度重申了美联储对抗通胀的决心,强调美联储不会改变其2%的通胀目标,也不会过早放松政策。鲍威尔还表示,加息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暗示本轮紧缩远未临近终点。
图1 2022年美国PCE核心通胀及CPI核心通胀
数据来源:FRED
三、政策效果
2022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的又一个转折年。在经历了十几年的低通胀、低增长之后,美国的通胀率突然急剧上扬,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由抑制通缩、创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转变为抑制通胀,滞胀的阴影已开始在美国出现。
为了抑制高涨的物价,美联储开启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连续七次总计上调425个基点后,基准利率已经达到了2007年以来的新高。自2022年7月以来,美国CPI增速开始放缓。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11月CPI同比增长7.1%,增速创近1年来新低,核心CPI同比增长6.1%,美国通胀值已经连续5个月下滑。
尽管美国通胀持续上升态势被控制,“加息猛药”成效微弱,与美联储设定的2%通胀率预期目标还相距甚远。从近期就业数据来看,美国就业增长势头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就业形势较好,这主要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供应短缺有关,与美联储加息并无因果关系。相反,美国持续加息引发的经济增长放缓,可能造成更大失业风险。美国就业市场的增长势头,为其承受加息带来的就业市场冲击留有更多余地。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2022年以来,美联储采取了有力措施收紧货币政策。但截至目前,快速收紧的全部效果“尚未显现”,美联储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美联储官员认为,通胀风险偏向上行,继续加息将是适当的。同时,美联储还将继续减持国债、机构债务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致力于将通胀率降至2%的长期目标。
2022年欧洲央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背景
2022年以来,乌克兰危机造成能源价格上涨和疫情后需求出现回升,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供应链瓶颈问题,使得欧元区通胀率一直居高不下,持续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在持续的加息下,欧元区经济增速快速回落,这或将为欧洲央行实施进一步紧缩政策带来压力。欧元集团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进行交流。会后,欧元集团发表声明指出,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在2022年冬天面临技术性衰退的风险。声明指出,能源价格高企压力、家庭购买力下降、外部环境走弱和融资条件收紧是当下关注的焦点。进入2023年,经济活动正在减速,经济前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二、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1.利率
与2021年维持关键利率不变不同,2022年欧洲央行逐步加息,在7月、9月分别进行了50基点、75基点的加息操作,又在10月和12月两次加息50基点。直到12月,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和边际借贷便利利率和存款便利利率被上调至2.50%、2.75%和2.00%。并且基于对通胀前景的大幅上调,欧洲央行预计将进一步提高利率。
2.资产购买计划
欧洲央行于2022年7月结束了其资产购买计划(APP)的净购买,继续灵活地将资产购买计划(APP)下的到期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同时宣布从2023年3月初开始,欧洲央行将逐步减少资产购买计划(APP)下用于再投资的到期证券本金,到2023年第二季度末,平均每月将减少150亿欧元,后续的速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确定。
对于大流行病紧急购买计划(PEPP),欧洲央行于2022年3月停止了净购买,且表示至少在2024年底前都将进行本金再投资。未来PEPP组会的缩减也将随事制宜以避免干扰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
3.再融资操作
再融资操作保持不变,欧洲央行将定期评估定向贷款业务对其货币政策立场的贡献。
4.通胀预测
2022年12月,欧洲央行上调了未来通胀预测:总体通胀2022年平均8.4%(9月预测8.1%),2023年6.3%(9月预测5.5%),2024年3.4%(9月预测2.3%),2025年2.3%(新增);核心通胀2022年平均3.9%,2023年4.2%,2024年2.8%,2025年2.4%(新增)。
5.经济前景预测
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经济可能在本季度和下一季度收缩,但经济衰退将是相对短暂的且程度轻的。欧洲央行上调了2022年经济预期,从9月的3.1%上调至3.4%;同时下调未来经济预测:2023年增长0.5%(9月预测0.9%),2024年增长1.9%(与9月一致),2025年增长1.8%(新增)。
解读:
2022年12月,欧洲央行在声明中表示,将存款利率从1.5%上调至2%,并宣布计划从明年3月起开始缩减过去8年购入的价值5万亿欧元的债券。欧洲央行还警告称,未来三年通胀率将保持在2%的目标之上,这意味着欧洲央行央行必须继续大幅加息,以挤压经济增长。
欧洲央行表示:“利率仍必须以稳定的速度大幅上升,才能达到足够限制的水平,以确保通胀及时回归。”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很明显,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政策制定者预计“将在一段时间内以50个基点的速度加息”。但欧洲央行前副行长Vítor Constâncio批评了这一举措,并表示“过度鹰派的政策将不必要地加剧即将到来的衰退”。同时欧洲央行警告称,尽管有迹象表明通胀已经见顶,但仍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来抑制物价上涨。经济学家对此认为,本周加息放缓反映出政策制定者担心通胀可能具有“粘性”,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到2%的目标水平。
(来源:智通财经)
三、政策效果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2022年1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10%,较10月通胀率略有下降,但仍然接近历史高点,对消费者的购买力持续造成冲击。数据显示,11月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4.9%,是推升当月通胀的主因。此外,食品和烟酒价格上涨13.6%,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6.1%,服务价格上涨4.2%。当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为5.0%。从国别来看,11月欧元区19个成员国中有11个通胀率达两位数,波罗的海三国通胀率均超20%。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11月通胀率为11.3%,法国为7.1%,意大利为12.5%,西班牙为6.6%。对当前的欧洲央行而言,抑制通胀仍是主要任务。
标普全球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了欧元区经济在持续加息下增速快速回落,欧元区11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10月的23个月低点47.3,微升至11月的47.8,但仍低于50荣枯线,处于萎缩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欧元区PMI连续第5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标准普尔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表示:“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第5个月下降,增加了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过,目前经济下滑仍然只是温和的,11月份整体收缩率的放缓,意味着到目前为止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将收缩0.2%。”
事实上,近期欧洲多国研究机构都表达了对本国经济前景的悲观看法。荷兰第二大银行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最新展望研究报告称,荷兰将在2022年实现4.2%的经济增速,但2023年和2024年的增速将大幅放缓,预计分别为0.6%和1.0%。研究报告指出,高物价、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正在影响荷兰经济,预计未来两年这种情况仍将持续。而且,由于欧洲正在用成本更高的液化天然气取代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等因素,预计未来几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仍将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从而继续拉高通胀。
(来源:金融时报)
2022年英国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背景
英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英国央行依然将抗击通胀作为首要任务。不过,由于英国经济前景较为黯淡,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也面临更多的制约。通胀方面,英国通胀水平仍处于两位数的高位,尽管英国央行已经从2021年12月开始多次加息,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抗击通胀的效果不尽如人意。2022年,英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9.4%,而7月英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10.1%,通胀水平突破两位数。虽然英国8月CPI同比增速小幅回落至9.9%,但在9月同比涨幅又重新达到10.1%。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CPI涨幅为11.1%,较9月的10.1%进一步上涨。仍处于攀升状态的通胀或许意味着,英国央行决策者们已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强势地收紧货币政策,防止通胀进一步走高。
然而,当前英国黯淡的经济前景让英国央行在作出选择时变得更加艰难。英国经济的衰退可能正在发生。英国央行预计,英国GDP将在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继续下降,能源价格高企和紧缩的金融状况对支出造成了压力。
当前,高通胀、金融市场动荡以及英国脆弱的经济前景成为压在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决策者身上的“三座大山”,这无疑将增加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前景的复杂程度。英国央行对后续加息幅度以及货币政策路径如何决策值得关注。
二、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2022年英国央行为达到2%的通胀目标并且维持增长和就业,进行了逐步的加息。英国央行自2021年12月以来,已将基准利率自0.1%上调至目前的3.5%。为2008年11月以来的新高。英国央行于2022年11月进行了一次加息75基点,在此之后12月的加息又回到了50基点的水平。
图1 英国央行基准利率
解读:
和美联储此前连续四次激进加息75个基点不同,英国央行75基点的激进加息仅是“昙花一现”。
当地时间12月15日,英国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如预期般加息50个基点至3.5%,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高,11月会议75个基点的激进加息只是一次性行动。英国央行坦言,英国正处于经济衰退之中,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过第四季度GDP增速预期从-0.3%上调至-0.1%。
需要注意的是,在12月的会议中,英国央行官员之间的分化也愈发明显,6位官员同意加息50个基点,两位赞成维持利率不变,一位赞成加息75个基点,英国央行同时还放弃了对利率的前瞻指引,未重复11月“利率不大可能达到市场暗示的峰值水平”这一措辞。
英国央行的加息之路正愈发“纠结”。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吕昊旻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高通胀、金融市场动荡以及脆弱的经济前景三重风险并存,导致英国货币政策面临更加艰难权衡。
最关键的是,高通胀难题未解之际英国经济已然风雨飘摇。吕昊旻分析称,一方面,英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CPI涨幅连续三个月超过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23年初英国通胀率仍将保持在9%以上,高物价要求英国央行采取激进加息政策平抑物价。另一方面,英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OECD预测,英国2023年GDP将收缩0.4%,到2024年仅增长0.2%。英国经济增速放缓、购买力下降和货币政策收紧将对消费者支出造成影响,长期利率上升也将导致房地产市场放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三、政策效果
在英国央行加息幅度放缓至50个基点背后,英国11月CPI终于从41年高点回落,释放了通胀见顶信号。
12月14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10.7%,低于经济学家预计的10.9%,10月为11.1%。11月核心CPI同比上涨6.3%,低于预期6.5%,10月为6.5%。
需要警惕的是,尽管英国通胀率已开始回落,但整体通胀率仍处于高位,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目标。毕马威首席经济学家Yael Selfin表示:“虽然我们预计通胀将继续下行,并在2024年上半年回到英国央行2%的目标,但随着更高的成本被更广泛地转嫁,通胀可能会持续更久。”
英国通胀虽短期小幅下降,但可能仍将在高位运行。货币增发、能源价格飙升以及劳动力短缺是推动英国通胀走高的主要因素。11月,由于电力、天然气等燃料,以及食品和非酒精饮料价格回落,英国CPI小幅下降。但未来英国通胀可能仍将在高位运行,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回落。
从种种迹象来看,英国的高通胀可能仍要持续。一方面,英国超过一半的能源供应依靠进口,俄乌冲突造成的能源价格上涨导致英国通胀大幅飙升,负面影响已经蔓延至居民生活领域,食品、住房和水电等价格均较年初大幅增长。另一方面,英国劳动力市场持续收紧,英国10月剔除红利三个月平均工资同比涨幅为6.1%,不考虑新冠疫情高峰期的数据,这是自2001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压力不断加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年日本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背景
在2022年第一季度,日本央行继续实施定量和定性的货币宽松政策(QQE),控制收益率曲线,以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继续扩大货币基础,直到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超过2%并稳定在目标以上。在货币政策上通过长短期利率操作、资产买入计划等政策手段来实现管理目标。二季度日本经济较一季度已呈现回升趋势,尽管存在部分疲软,主要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影响和商品价格上涨。三季度日本经济虽然受到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控制和经济活动并存的情况下,日本经济正在恢复。12月20日,日本央行预计,收益率曲线控制措施将通过企业融资等渠道产生货币宽松政策的传递效应,增强货币宽松在这一框架下的可持续性,以实现价格稳定目标。
回顾2022年,相较于海外经济体的复苏步伐放缓,日本的经济仍在回升,这是因为,尽管受到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但日本经济活动在持续恢复。出口和工业生产呈增长趋势,供给侧约束的影响减弱。总体而言,企业利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商业情绪也基本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固定投资适度增长,就业和收入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
展望2023年,日本经济仍存在极高的不确定性,包括以下方面:海外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发展;乌克兰周边局势和商品价格的发展;以及新冠肺炎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适当关注金融和外汇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日本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影响。
二、主要货币政策及解读
1.长短期利率操作
继续维持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目标,即短期利率在-0.1%,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为0%。具体操作如下:
对于短期政策利率:日本银行将对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持有的经常项目的政策利率余额适用-0.1%的负利率。
对于长期利率:在不设定上限的情况下,购买必要数量的日本国债,使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维持在0%左右。
2.产量曲线控制
在大幅增加国债购买量的同时,日本银行将把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范围从目标水平扩大:从正负0.25个百分点左右扩大到正负0.5个百分点左右。
日本银行将通过固定利率购买操作,以每个工作日0.5%的价格购买10年期的日本国债。为了鼓励形成与上述市场操作指南一致的收益率曲线,日本银行将通过增加日本国债购买量和进行固定利率购买操作,对每个到期日做出灵活反应。
3.资产买入计划
日本银行将视需要购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s),上限分别为约12万亿日元和约1800亿日元,具体取决于未偿金额的年度增长速度。
日本银行将以与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相同的速度购买短期融资券(CP)和公司债券,以便使其未偿金额将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即短期融资券约2万亿日元,公司债券约3万亿日元。在调整公司债券的未偿金额时,本行将适当考虑其发行条件。
4.继续实施质化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QQE
继续实施定量和定性的货币宽松政策(QQE),控制收益率曲线,以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继续扩大货币基础,直到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超过2%并稳定在目标以上。
目前,在密切监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同时,日本银行将支持融资,主要是企业融资,并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如有必要,将毫不犹豫地采取额外的宽松措施;日本银行预计,短期和长期政策利率将保持在目前或更低的水平。
解读:
日本央行的政策立场还是不会立马做出调整,将继续坚持2%的通胀目标,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并且,调整专项资金支持计划,继续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如有必要将毫不犹豫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
三、政策效果
维持政策不变仍然是日本央行主要应对手段。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供给限制的减弱,日本经济可能会复苏,尽管预计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海外经济放缓,日本经济将面临下行压力。此后,随着从收入到支出的良性循环逐渐加强,预计日本经济将继续以高于其潜在增长率的速度增长。
由于能源、食品和耐用品等项目的价格上涨,CPI(除新鲜食品外的所有项目)的同比变化率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增加。预计到2023年中期,上涨速度将放缓,原因在于,此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可能会减弱。此后,预计在产出差距改善、中长期通胀预期和工资增长上升的背景下,经济将再次温和加速。
(来源:日本央行官网、新浪财经,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202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举措
一、政策背景
全球经济活动普遍放缓且比预期更为严重,通胀处于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各国面临着生活成本危机,多数地区的金融环境不断收紧,俄乌冲突,新冠疫情持续不退——这些都对经济前景造成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2021年的6.0%下降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如果不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最严重阶段,那么这将是2001年以来最为疲弱的增长表现。
全球通胀预计将从2021年的4.7%上升到2022年的8.8%,但2023年和2024年将分别降至6.5%和4.1%。货币政策应继续以恢复价格稳定为目标,而财政政策应着眼于缓解生活成本压力,同时保持与货币政策相一致的足够偏紧的总体立场。结构性改革能够提高生产率和缓解供给约束,从而为抗击通胀提供进一步的支持,而多边合作对于加快绿色能源转型和防止分裂至关重要。
在通胀达到数十年以来高点且俄乌冲突对欧洲和全球能源市场持续产生溢出效应的背景下,金融稳定风险已经上升。在市场流动性欠佳的情况下,金融环境若突然无序收紧,可能会与本已存在的脆弱性相互作用。在新兴市场,利率上升、经济基本面疲软和大量资金外流已经推升了借债成本,这对前沿经济体而言尤其如此——它们出现进一步违约的风险很高。
二、主要政策措施及解读
为应对俄乌冲突的影响,IMF于3月9日在快速融资工具(RFI)下向乌克兰拨付14亿美元(10.059亿特别提款权),帮助该国满足紧急融资需求并减轻冲突给经济造成的影响。
5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完成了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定值方法的五年一次审查。本次审查的内容包括SDR货币篮子的构成和权重。执董会还审查了用于决定SDR利率的相应利率工具。执董会决定维持SDR货币和利率篮子的现有构成,并批准了调整后的篮子权重。SDR篮子权重根据2017年至2021年期间的贸易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作了调整,维持了2015年审查所确定的权重排序,美元和中国人民币的权重小幅上升,英镑、欧元和日元的权重相应有所下降。其中,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从10.92%上调至12.28%。
10月12日,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 • 格奥尔基耶娃宣布IMF新设立的“韧性与可持续性信托(RST)”已投入运营。作为IMF第一个提供可负担长期融资的工具,RST旨在支持各国加强应对结构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和大流行病)的韧性,以帮助其维持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同时带动其他公共和私人融资。
IMF执董会于4月批准设立RST,作为IMF贷款工具箱中除普通资金账户(GRA)和减贫与增长信托(PRGT)之外的第三支柱。其将提供20年期限和10.5年宽限期的融资。它将为符合条件的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供支持——这些国家约占IMF成员国的四分之三。RST将把资源从经济实力更强的国家转借给最需要的国家,从而放大去年实施的6500亿美元SDR分配的影响。
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德国、日本和西班牙,提供了总计153亿SDR(200亿美元)的首轮资金。首轮RST资源仅略高于当前13国向RST承诺的290亿SDR(370亿美元)资金总额的一半。IMF预计,有关国家完成国内程序后,将在2023年初落实更多承诺资金,以确保RST拥有较强的头寸,能够在未来几年内满足RSF安排的需求。
IMF还在为RST贷款支持大流行病防范政策奠定基础,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国际机构开展良好合作。
(以上内容和观点来自IMF官网)
2022年世界银行政策举措
一、政策背景
2022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自然灾害更为频繁,更为剧烈,继续显示着气候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而教育损失、全球通胀、供应链中断等全球性挑战提醒着我们,新冠疫情的影响依然徘徊未去。 2022年的经济复苏既不稳定,也不平衡,全球发展事业面临危机。增长放缓,导致全球减贫议程进展逆转,全球债务增加。全球努力推进疫苗接种,帮助各国开始摆脱疫情,数百万儿童得以重返课堂,但近几年学习损失的长期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年。一年来食品通胀和粮食不安全大幅上升,气候变化和俄乌冲突进一步推波助澜,推动了粮食、燃料和化肥价格上涨。
为了应对这重重危机,促进更稳定更公平的复苏进程,世界银行每天都在与各方伙伴共同努力,将股东的捐款和股权转化为对各国的更多支持,满足其最大需求。
二、主要政策措施及解读
为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3月7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向乌克兰提供4.89亿美元一揽子补充预算支持,项目包括3.5亿美元补充贷款和1.39亿美元担保额度,并动员1.34亿美元赠款资金和1亿美元平行融资,筹资总额达7.23亿美元。这笔快速支付资金将帮助乌克兰政府为乌克兰人民提供关键服务,包括医护人员工资、老年人养老金和弱势群体社会服务等。3月15日,世界银行宣布提供近2亿美元的额外资金并重新调整贷款项目,以支持乌克兰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
5月18日,世界银行宣布了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行动计划,作为全球全面应对举措的组成部分,世行将投入300亿美元支持农业、营养、社会保护、水利灌溉等领域的现有项目及新项目。投资的项目将鼓励粮食和化肥生产,加强粮食系统,促进扩大贸易规模,支持弱势家庭和生产者。
8月3日,世界银行集团宣布了其全球危机响应方案的细节,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当下重叠交错、对穷人和脆弱群体造成沉重打击的多重危机。8月8日至9日,新的疫情大流行预防、准备和应对(PPR)金融中介基金(FIF)正式成立。基金将提供更多长期专项资金,加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PPR能力,并通过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解决关键差距。基金将利用PPR主要参与机构的力量和比较优势,提供补充支持,加强合作伙伴协调,激励增加国家投资,发挥宣传平台作用,唤起并保持各方对加强卫生系统亟需的、高度的重视。
11月8日,世界银行宣布了一个新的多伙伴基金,它将汇集包括来自捐助国、私营部门和基金会等各方面的全球资金,支持可扩展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个名为“通过降低排放扩大气候行动”(Scaling Climate Action by Lowering Emissions,SCALE)的伙伴关系将为可验证的减排提供赠款,并为此类全球公共产品扩大资金来源。
SCALE 将支持各国开展富有影响力的减排项目和政策,从而实现国家的减排目标,并建立起系统的减排业绩记录。这些项目还将产生可在碳市场中出售的超额碳信用,有可能为减排活动解锁更多私营部门资金。
SCALE将汇集公共和私营部门的资源,用于:(1)为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减排计划提供额外资金;(2)通过支持大规模气候投资来缩小高质量减排信用额度的供需差距;(3)帮助各国开发高诚信水平的碳信用,扩大它们进入国际碳市场的机会。
所有SCALE项目的设计都嵌入了社会包容视角。另外,在SCALE这个伞形结构下还有一个名为“在降低排放的同时获得收益”(Enhancing Access to Benefits while Lowering Emissions,EnABLE)的基金,它通过专门设计的利益分享安排促进边缘化社区和原住民参与减排项目。
(以上内容和观点来自世界银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