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期间,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侯成琪教授赴美国Vanderbilt University经济系进行访学研究,在访学期间重点跟踪了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一个国际前沿问题“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及其监管”的研究进展(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研究——基于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视角”12&ZD046)。侯成琪教授这次赴美收获颇丰,将其收获与团队成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传统的动态宏观模型采用Modigliani & Miller(1958)的金融无关论假设,模型中没有金融部门,无法考虑金融部门的决策、金融摩擦以及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和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影响。次贷危机之后经济学界开始关注金融中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以及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的关系。
关于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目前国际学界有如下两点共识:(1)价格稳定并非金融稳定的充分条件,而且金融不稳定对价格稳定具有很强的负反馈作用;(2)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并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监管需要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并重。
这些研究表明,为了维持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需要三类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维持价格稳定,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稳定,微观审慎政策维持个体金融机构安全。目前国际学界比较关注的是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
原则上,引入宏观审慎监管可以改进货币政策的trade-off,因为金融稳定有助于确保有效的传导渠道,从而更有效的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可以避免系统风险和触及零利率下限从而必须实施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但是,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可能相互影响,一个政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能导致另一个政策的目标偏离,一个政策的工具会影响另一个政策的目标,比如货币政策改变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因此,两类政策需要协调。
但是,关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
第一类观点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都有自己独立的工具和目标,互相影响非常有限;第二类观点认为,金融周期波动无法用宏观审慎监管完全解决,而且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存在各种可能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货币政策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而且金融系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和价格稳定的预期。因此,金融稳定应该是货币政策的第二目标;第三类观点认为,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关系密切,不可分开。没有金融稳定就没有价格稳定,没有价格稳定就没有金融稳定。当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所有的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都必须第一时间到位以稳定金融系统。
国际学界之所以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存在争议,其实是因为对于一些基本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存在分歧。比如,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如果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有非常强烈的相互影响,则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同时负责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而且,如果无法避免在危机时刻让货币当局介入来维持金融稳定,则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同时负责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比如,宏观审慎的监管工具能否有效的维持金融稳定?如果不能,则应该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维持金融稳定,即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这些争议和分歧对于我国的监管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借鉴意义在于,中国学界和监管当局必须加强对相关基础问题的深入研究,形成对一些基本经济现象的共识,然后才能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和研究。